当前位置:首页 > 华师一新闻 >

《中国教师报》:蒋大桥——人生之路如位移

来源: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 2016-04-28

    有人说,名师是距教育家最近的教师。要想成为名师,一定要赋予日常教学以新意,赋予司空见惯的教学以学习、反思、研究、合作。从本期开始,为了更好地探寻教育家成长之道,我们走进基层发现名师,挖掘他们的教书、育人之道,以期探寻教育家成长的共同规律。
 
□ 蒋大桥
 

 
    作为一名教师,我认为教师最根本的素养应该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,热爱自己的学科,以身示范感染学生。试想,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喜欢教书,怎么教育学生?我希望,从教师的教书之乐让学生感悟学习之乐。
 
    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。作为教师,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之乐?首先应该从学生能体会到、接触到的现象切入,引导学生步入学科大门,让他们产生兴趣。纵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成长环境、家庭背景有关,但也与教师的引导有关。如果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教师,学习热情与兴趣会大大增加。就物理学科来说,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,许多规律、定理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,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模拟实验,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起点,但不是落点。实验只是一种观察“物”的手段,背后支撑的是“理”,理在哪里,要从“物”中去捕捉,这样才能让思维升华。观察实验不能只是看热闹、看表面的现象,而是要从表面的“物”看到背后的“理”。
 
     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。如今,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,我们必须“把时间还给学生,把方法教给学生”,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。一堂精彩的课,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占为“独有”,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。当然,仅仅只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还不够,还要加上一个前提,即把方法教给学生,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思考,如何观察现象,如何去发现问题、探求本质。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,激发学生思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,培养学生的洞察力。教师面对的学生各式各样,要想培养不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,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谈到的观点: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。教师如何才能把看似深奥的道理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知晓,必须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,反思教学方式,启发学生、引导学生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。切入点就是起点,教学要做到低起点、高落点。
 
     教师要增强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。关注各级各类的教材、国际国内的教材,尤其应关注教材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、初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。通过教材的研究,感受教学方式、问题切入点的不同之处,我们会发现有些思维太奇妙了。有了好的教材,还需要掌握好的教学方法。教师不能有固定的、一成不变的教案,每一堂课的教案都不一样,同一内容在不同班教学也不一样。教师要努力将教案的全部内容装进脑海,在课堂上做到随机应变,这才是因材施教。而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,这是教师必备的技能。要提升技能,一方面要有对职业的坚持与定力。许多年轻人,包括新教师和“准教师”,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还不够,工作不久就想换岗位。我告诫他们,要学会坚持,做到“十年磨一剑”。如果坚持,没有做不好的事情。别人做好一件事可能只需要三年,自己如果用五年甚至十年时间,同样可以做得完美。另一方面,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。比如板书,现在有了电脑和PPT,许多年轻教师上课不愿意板书,究其原因是字写得不好,而大多数老教师在这方面明显做得比较好。字如其人,好的教师一定要有好的板书。又如课堂的语言组织,要严谨、规范,教师一堂课要讲许多话,但每一句都要经得起推敲,不要讲得太随意,课堂不是拉家常。尤其是物理、化学等科学性较强的学科,教师要在课堂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现象、分析推理、下结论等,应该做到严谨、规范。
 
      从教师的教书之乐到学生的学习之乐,我们更容易领悟到教书育人的奇妙之处。许多看似深奥的学科知识竟然也能成为做人之理。我慢慢感悟到,一些物理之“理”与做人的道理原来可以合二为一。举个例子,物理学中有两个概念——位移和路程,位移是有方向的量,从起点到目标点,指向明确;路程是没有方向的量,有时走的路程很远,但可能位移很小。这就告诉我们,人生之路就像位移和路程,如果没有方向会走许多弯路。我经常会给学生讲这样的物理概念,与他们探讨其中的做人道理,让他们从“物之理”中感悟“人之理”,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。(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)
 
中国教师报 2016-4-20

http://paper.chinateacher.com.cn/zgjsb/html/2016-04/20/node_92.htm